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九一一章 先难后易(2 / 2)


不是崇祯皇帝真的刻薄寡恩,也不是他不顾念皇室与亲藩之间的血缘之情。

而是到了明末的这个时候,宗室问题实在是已经到了不得不着手解决的时候了。

之所以瞄上了代王府作突破口,是因为这一次,崇祯皇帝解决宗室问题的思路,与之前解决其他问题时的先易后难不同,他打算先难后易。

先从大宗入手,立下个规矩,然后解决其他宗藩问题,或许就会容易得多了。

那么代王府这样的宗藩亲王与其他的藩王,在地位和权力上有什么不同?

这个可就说来话长了。

与其他的藩王相比,类似秦王、晋王、代王这样的大藩,算是明朝宗室之中一等一的存在。

他们属于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分封的九个边塞亲王之列,最初与燕王一系,都是平等的地位。

当初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这九个边塞亲王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开疆拓土,羽翼明室。

所以,这几个边塞亲王所拥有的军权、财权,以及其他人事特权,都是分封在内地或者江南的其他藩王们所不能比拟的。

这九个边塞亲王,即后世俗称塞王的明室亲藩,分别是燕王、辽王、宁王、秦王、代王、晋王以及谷王、肃王与庆王。

如今到了崇祯年间的时候,辽王府、宁王府、谷王府早已经不存在了。

这几个与燕王朱棣一同获封的塞外亲藩,在燕王朱棣成为永乐皇帝之后,很快就被一个个地由塞外弄到了内地,不仅夺了他们的军权,而且进行了各种限制。

宁王府原来的封地,是在塞北的大宁卫,因为宁王麾下拥有大批的蒙古骑兵,因此在燕王朱棣起兵之前,宁王府算得上九个塞王里面势力最大、实力最强的一个。

后来,燕王朱棣造反成功之后,担心这些手握兵马的兄弟们也有样学样造自己的反,因此就对这几个塞王动起了心思。

其中,宁王府就首当其中。

总之,永乐皇帝废了大宁卫,将宁王一系迁移到了江西南昌府。

随后,辽王府从辽东开原卫,迁往湖广荆州府,而谷王府也从九边之地的宣府重镇,迁往了湖广长沙府。

接下来,宁王府、谷王府、辽王府果然先后因为造反、谋反或者其他罪名,被废除了封号,子孙被废为了庶人。

而其他的几个塞王,如秦王、晋王、代王、庆王、肃王,也被消减了兵权,解除了镇守边塞的职能。

庆王和肃王的封地,也是一改再改一迁再迁。

如今,庆王封藩在宁夏,肃王封藩在兰州。

就这样,经过连续两百多年的限制与削弱,太祖亲封的九个边塞亲王之中,现存的诸藩之中不管是哪一藩,对于燕王一系的皇室子孙,都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威胁。

因此,从代王府入手解决宗室问题,说是先难后易,其实也不尽然。

最起码,如今代王府就处在其传承历史上最为虚弱的时候。

之所以这么说,不仅仅是因为现任代王朱鼎渭的薨逝,更重要的是建虏大军从杀虎口和得胜口两地破边而入宣大之地以后破州灭县,所过皆焚掠,那些出身于代王府世系的郡王们,但凡封地在宣大治下的,例如山阴王、广灵王、灵丘王、怀仁王等等,也被一扫而空。

代王府可不光是一个代王而已,出身代王世系的宗室子孙,光是两个字的郡王就有二十多个,封地遍及宣府、大同和山西。

两个字的郡王以下,也就是从镇国将军以至于奉国中尉,更是多到计算不过来。

崇祯皇帝之所以让宗人府统计如今天下宗室子弟的数量,而他们却迟迟拿不出来,实在是因为北方历经战乱之后,新增的未及补录载入,死亡的未及批注标明。

特别是建虏入侵蹂躏了宣大之地以后,代王府一系,除了守在大同府城里的代王本支子孙以外,其他的许多都已经无法统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