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73章 茅龙飞白(2 / 2)


这是哪位大家的手笔?怎么全是秃笔散锋?

不对,不像是秃笔所写!即便是秃笔,在转折撇捺等地方,都有凝锋饱笔来转圜,怎会全是散笔飞白?

他忽然想到一位,心头大喜,连忙从头开始看起!

果然如此!看了几个字,卢灿便恍然大悟。

“世道升降,人有任其责者,君臣是也。予少读《宋史》,惜宋之君臣,当其盛时……南海病夫陈宪章识!”

一共六百多字的行书,卢灿弯腰一口气看完,直立身子后,犹有不舍。

珍品!绝对的珍品!

卢灿抬头,目光复杂的看着杨启林。这是赤果果的打脸啊,刚才进门时自己还想着,袖海楼精品多,珍品少,不到几分钟,自己就看到一幅绝对珍品的字幅!

这幅作品进入虎园,也能排到镇馆之宝级别!

这脸打得啪啪作响。

杨启林可不知道卢灿心理所想,见他看完,笑着问道,“怎么样?这幅字还入眼吗?”

入眼?天哪!这幅字如果在不入眼,那卢灿就是典型的有眼无珠了。

笑容有些苦涩,卢灿拱拱手,“恭喜杨老,好东西啊!这幅作品,堪称珍品!能称得上袖海楼的镇楼藏品!”

“哦?评价这么高?来来,你给我说说,这幅字珍贵在哪儿?”

卢灿的话,让杨老咧嘴笑笑,笑容有些诡异,不过,卢灿此时心神失守,还真没看出来。他拉着卢灿,指指这幅字,示意道。

“杨老,这幅横轴的珍贵之处有三,取其一者,即可当珍品,三者齐全,珍稀品,当之无愧。”

卢灿戴着手套,食指中指,从这卷横轴的起始字迹摩/挲起来。抬头问道:“您老是潮安人,肯定知道慈元庙吧?”

江门新会有一个地方,在历史上非常有名,那就是崖山。在这里,陆秀夫抱着年仅八岁的宋怀宗赵昺(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少帝),投海自尽,在这里,跳海自尽的还有十多万一路追随而来的百姓、士兵、官员,在这里,演绎了汉民族最为悲壮的节气歌!

两百年后,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和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由明代大儒陈白沙倡议,先后兴建大忠祠和慈元庙于当年宋少帝行都故址之上。

建大忠祠为表彰南宋力抗元兵,坚贞不屈的“三忠”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慈元庙为纪念以身殉国的宋少帝及杨太后。

1499年,慈元庙建成,唯缺祭碑。当时陈白沙已经七十一岁,闻讯后,泼墨挥毫,写下这篇悲壮而激烈的《慈元庙碑祭文》。

“……南渡之后,惜其君非拨乱反正之主,虽有其臣,任之弗专,邪议得以间之。大志弱而易挠;大义隐而弗彰;量敌玩仇;国计日非。往往坐失机会,卒不能成恢复之功。至于善恶不分,用舍倒置;刑赏失当,怨愤生祸;和议成而兵益衰;岁币多而民愈困。如久病之人,气息奄奄。以及度宗之世,则不复惜,为之掩卷出涕,不忍复观之矣……”

即便是今天读来,依旧让人扼腕叹息。

老先生的警世恒言,没能点醒朱明后人,百多年后,他们遭遇同样厄运。

慈元庙碑,五百年来,一直被世人称为“岭南第一碑”,其书法造诣极高!

“你是说……这幅字是……《慈元庙碑》的原稿祭文?”杨启林嘴角微笑,问道。

卢灿点点头,这横轴百分百就是当初陈白沙老先生亲笔所书。

为什么这么肯定?

呵呵,陈白沙的书法,想模仿,也不成!

他所用的并非毛笔,而是茅笔!又称为“茅龙笔”!

陈白沙独创,举世唯有一家,想仿冒?别扯了!

我们常用的毛笔,大多数为羊毫,还有狼毫以及狐毫,再次一些是马毫、猪鬃、牛毛,可陈白沙用的是新会地区特产的“茅草”!

“客来索我书,颖秃不能供。茅君稍用事,入手称神工。”

这是陈白沙自嘲的一句诗,诗中提到了自己写字所用的工具——茅草笔。

陈白沙退仕之后,长居圭峰,因居乡下,买笔不易,于是就地取材,以山茅心束缚为笔,创制茅笔。

“所居圭峰,其茅多生石上,色白而劲,以茅心束缚为笔,字多朴野之致,陈白沙笑称为茅君,又称茅龙”。(屈大均《粤城新语》)。

他晚年喜用茅笔作书,下笔挺健雄奇,时呼为“茅笔字”。

这种笔所写自己,苍劲有力,散锋飞白,以生涩医甜熟,以枯峭医软弱,世人耳目,为之一新。

在当时,有“茅龙飞白耀南天”的极高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