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71章 利在坎位(2 / 2)

天冷,这些孩子玩得满头大汗,手中捏着冰块,有的还伸舌头在上面舔一口。

“孩子怎么这么多?今天不是周末啊?怎么没去上学?”这话自然是问潘叔的。

看着眼前许多十来岁的半大小子,小姑娘的,卢灿有些奇怪,这里是市内,教育应该还可以吧,怎么孩子这么多?

潘叔摇摇头,“还不是穷?许多人家也想让孩子上学啊,还不是负担不起吗?”

“津门人家,都将孩子送到小学,念到三年级,能识字会写自己名字后就退学。别看这些半大小子现在玩闹,到了春夏之际,很能给家中帮点忙呢。”

说到这一点,他很自豪,因为潘叔的儿子上大学了!

卢灿忽然灵光一闪,蠢啊!一直琢磨着如何找突破口,眼目前就有活生生的例子啊!

助学!这一慈善行为,永不过时!

不记得希望工程是哪一年开设的,也不评价二十年后的希望工程的声誉,但不能否定的是,这一助学工程,在成立之初,确实感动了很多人,也帮助很多人。

慈善助学的好处太多,真正能帮到最需要的人,这是最根本的。

对于此时的卢灿而言,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无把柄,但又可以各种解读。内地自然可以解读为内陆对港商,对卢家的吸引力,可以视之为“投名状”;但卢家同样可以坚持解读为这是一件善心之举;即便是台岛那边,也不会拿慈善助学说事,那有违仁和之道。

还有一点很关键的是,此时,什么一夫楼、兆基楼可都还没影子,如果自己捐资助学,所取得的轰动效应,以及捐赠的模式所造就可以入户的的口碑效应,是那些富商们单纯捐款所难以比拟的。

唯一可虑的一点是,这种长流水的助学基金,自己肯定不能也不应该主导,只能做捐助人,所承接的单位,应该是共青团中央下属机构。

这样一来,以后会不会产生其他负面效应?

这种情况肯定会发生,但那已经是多年以后的事,现在无需关心!

对!就这么干!

这事回去就拟定计划书,发给家中老爷子看看。如果他也同意,自己北上所遇僵局,一定会冰消雪融!

至于前期投入多少?卢灿还真不太在乎。这次林嘉义来京,可又带来一笔永嘉箱包厂的分成,所以,资金问题,不算紧张。

八十年代初,上小学,真花费不了多少,费用相对较高的是高中和中专,大学是否纳入援助计划,以后看情况再定。

孙瑞欣见卢灿突然站定脚步,沉思两分钟后,又举拳击掌,似乎有所得,忙摇摇他的肩膀,“阿灿哥,想什么呢?这么高兴?”

“阿欣,我想为津门的父老做点善事,你觉得怎样?”

嗯?怎么突然冒出这种话题?孙瑞欣莫名其妙的眨眨眼,摇摇头不明白。

是的,这件事虽然是全国性的,但作为最初资助人,卢灿要求以津门地区作为首善款资助城市,应该难度不大。而且,用津门是自己女友故乡这一借口来推进此时,也合理。

………………

第二天中午,田乐群再度拿着一份厚厚的电文纸,来到卢嘉锡办公室。

“爷爷,您看,阿灿又整出一件麻烦事。”她将电文纸递给卢嘉锡。

电文厚厚的一沓,这发电报就发了半天吧。卢嘉锡拿着电报,咧咧嘴,自己这孙子,北上之后,总干些出乎意料的事情。

“成立理想基金?内陆助学?他这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卢嘉锡只看标题《有关成立理想基金,资助内陆失学儿童的几点建议》,他就猜到,自己那孙子有如此想法,一定是遇到问题了。

“我听阿欣传回来的消息,好像阿灿与津门的一家博物馆馆长,闹出一点不愉快。”田乐群与孙瑞欣之间,另有联系。

“那就对了!”卢嘉锡坐下来,仔细看这封电文。

电文的开片,卢灿详细阐述自己北上之后,对内陆的观感,以及对内陆政策的解读。很鲜明的指出,内陆人对经济政策的松绑,非常欢迎。如果再将内陆人的勤奋、聪明等诸多因素考虑进去,北边的经济发展,将会超出人们的预期。

他在这段结束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便现在不下注,也要“埋子”!

接下来他提到自己的埋子设想——以慈善事业为引,加重卢家在北边的影响力!

成立理想基金,资助北边的基础教育,即开展中小学失学的救助,援建边远地区的学校。在电文中,他头脑还算清晰,没有让卢家单独出面,而是提出由内陆政府相关机构主导整个事情,卢家只作为资助人和发起人出现。

同时,为了堵住悠悠之口,卢家所成立的理想基金,未来还可以扩张到东南亚和台岛地区的教育事业资助。

卢嘉锡放下长达三千字的电文。

眼前有些恍惚,自己的孙子,不知不觉中已经成长到这一地步?

他莫名的想到,卢灿在要求北上之前,自己卜的那一卦:“利在坎位”!

九宫八卦中,北方,属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