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95章 论三字经(2 / 2)

嗯?难道老先生真的在这方面有考证?他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是王伯厚所著?

“怎么说?”这次,卢灿是真的来了兴趣。

“李畲光是咸丰九年的探花郎,粤省顺德人。他高中探花后,乡绅联名请他为乡梓留下‘福音’。这位探花郎,早年贫穷,无人理睬,曾落魄到在两个村庄兼职私塾先生。不过,这人有志气,在做私塾先生时,注解了一套三字经。”

“乡绅拜求到他时,他便把这套自己注解的三字经,送给他们。呵呵,估计他故意拿着这套东西,让那些乡绅们好好反思,当年是怎么看轻自己的?”

“这个人气节不好!”老先生对李畲光很不感冒,“研究历史就好好研究吧,可他挖空心思投其所好,专门研究蒙元金清的历史,而且研究出来的结果,都是马屁!”

呃?卢灿对这位李畲光,还真的不甚了解,可这和乡党……有关系吗?

“怎么没关系?”他横了卢灿一眼。

“屈大均哪里人?”“粤番禹!”

“李文田哪里人?”“粤顺德!”

“区适子哪里人?”“粤顺德……”

回答道最后,卢灿自己也明白过来,难怪老先生有乡党的感慨。合着都是自己人说自家好!李文田编撰的《三字经句释》,还真的做不得证据。

不过,《三字经》究竟是谁写的?他很好奇的问道。

三字经太有名,卢灿这一提问,许多人都竖起耳朵旁听。

李林灿很享受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捏着下巴,清清口后才说道,“其实事情没那么复杂,三字经最早是三字歌,也就是说,它是一段旋律,一段民谣,内容多种多样。”

“三字歌是苏浙一带,在唐末到两宋之间所流行的三字小调。它的特点是三字一节,双节押韵,因此朗朗上口,被当地人填充了很多内容。”

“在民间创作的过程中,就有很多名人典故的内容,被填充其间。”

“当年章太炎老师重编《三字经》时,就已经找到,南宋绍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间,四个版本的《三字小调》。”

“《三字小调》与三字经的内容虽然差别很大,但已经可以看出,三字经正在成形。”

“王应麟大师所做的,就是在它即将成形之际,运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很好的糅合其内容,剔除很多民间俚语及不健康的内容,增添了大量的历史人物故事,使其真正具备开蒙的功能。”

“所以,我们一般都会认定《三字经》是王伯厚所著。”

受益匪浅!以前只知道三字经有争议,没想到背后另有奥妙。

“那请问李老师,区适子……”奎荣的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明确,那就是,你怎么证明,区适子就不是作者?

李林灿瞥了他一眼,竖起两根手指。

“其一,粤语的规范化,是在明末,也就是说,南宋的登州先生不可能用地方俚语进行三字经的创作。”

唔,卢灿记得当初争议《三字经》作者时,那论文中有一条,说粤语般三字经的韵脚,要比普通话更合适。李林灿这条理由算是反驳他了。

“你可能会说,那是儿歌。好,我说第二点理由。”

“如果是登州先生所创作,没理由三字经红遍苏浙一带,自己家乡反而没有什么动静?”

“章太炎老师曾经数度前往闽粤一带打听,最早的版本是明代海南黎贞的《三字行歌》,那是唱行路难的,形容南方山水跋涉的艰难困苦的,与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好吧,老家伙学识真的够深厚的,自己偶然间一句话,他引经据典说了一堆。

李林灿虽然不待见李文田,可对这本书还是很看重的,用他的话说,李文田有媚骨,那是人品问题,可学问没问题,这本《三字经句释》,可是获得章太炎老师的高度认可。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校订注释版《三字经》,正是出自章太炎老先生之手。而他对这本书的注释,又主要参考李文田的《三字经句释》。

这本书,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很有价值的。

………………

抬着四只箱子,一行人再度回到阿尔达汗的家中。

卢灿只是清点一遍之后,李林灿便将他从房中赶出,他晚上要仔细研究这些文书。

怕累着老头子,卢灿连忙又让奎荣进去帮忙,晚上还要给他弄点汤水之类的补补。

老头子的学问,没得说!

又累又饿的卢灿,此刻却没什么心情吃饭,他太想找个房间,仔细看一遍阿尔萨汗老先生的日记。

啃了两块牛排,卢灿在水龙头下冲了个澡,匆匆钻进房间。

他有预感,那里,一定有当年阿尔达汗先生与师门的隐秘。

说不定,还会有师门遗传秘宝所在的消息。